中文版 | English

研究与观点

研究与观点

RESEARCH & IDEAS

互联网+知识产权,为车企创新谋划新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与观点

互联网+知识产权,为车企创新谋划新路

更新:2016年01月18日点击:12390

马璨 北京集慧智佳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产业研究中心 咨询师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的计划后,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互联网+XX行业”的概念,成为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高度概括。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商业模式及产品的创新,使很多传统行业再次站在风口上。对于传统的汽车行业来说,也迎来了“互联网+”的新机遇,在工信部召开的《推动汽车软件发展,迎接智能汽车时代》专题研讨会上,明确了大力发展智能汽车制造、推动传统汽车行业向智能化、互联网化的方向升级转型的要求,但对于技术密集型的汽车行业来说,不仅要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之势,还需加上知识产权的有力支撑,才能真正找到一条全新的创新之路。

自动驾驶推出之初,曾有人断言,车主将所有的控制权移交给了汽车,如果一旦突发事故,谁的保险公司应该为事故买单?这一论断引发了舆论对自动驾驶法律风险的深切担忧。事实上,智能汽车的推出并非是为了取代驾驶者,而是为了简化驾驶操作,提升舒适性与安全性。国外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调研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接受程度发现,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智能汽车,中国消费者较全球消费者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

传统汽车制造商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变得日益密切,乐视与北汽的超级汽车、阿里和上汽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奇瑞、易到、博泰的“共享汽车”模式,百度携手奥迪、现代、上海通用联推车联网解决方案Carlife。不难看出,车企借助互联网思维让“保守”的汽车业变得更灵活,使他们的产品更具个性化,让消费者主动提出自己的产品需求,通过将汽车打造一个无所不能的平台提升自身品牌的附加值。



智能汽车的风险分析

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智能汽车行业还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风险,需要理性看待,切莫让“互联网+”变成“互联网夹”。

法律层面上,智能汽车的入局者越来越多,技术路线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市场,知识产权的竞争风险将是每个入局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另外,考虑到安全和隐私问题,法律限制目前车载智能设备的使用,目前法律只是规定驾驶汽车时不允许接打电话,当智能汽车上路时,新的法律是简单禁止还是一味迎合将直接关系到智能汽车的生死存亡。

技术层面上,无人驾驶难以实现,处于过渡阶段的智能汽车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选择在红海领域内鱼死网破亦或是蓝海领域中的独树一帜将成为摆在车企面前的头道难题。

消费层面上,目前的智能汽车多集中于中高端市场,普通消费者多表示不想买、不敢买、买不起,这将极大地影响智能汽车的普及速度。



智能汽车的创新困局

汽车行业属于典型寡头垄断行业,一直以来,车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消费者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当智能汽车呼啸来袭,消费者开始像智能手机一样提出自己对于智能汽车的需求,创新也就变成了车企、IT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头等大事。

当车企开始用互联网思维考虑产品研发时,无数难题直接摆到他们眼前。

车道偏离警告、预测性紧急制动、夜视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系统这么多功能消费者愿意为哪个买单?

搭载一个夜视辅助系统预计增加10万的成本,这样的投入是否真能戳中消费者痛点,让消费者爽快掏钱?

百万级的豪车可以不计成本的使用高大上的功能,但经济型轿车该怎样用最少的成本投入换取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

车企自身研发资金有限,不能同时研发所有功能,如何才能用最低的研发成本最快的研发速度成功研发出市场反响良好的产品?

选定研发方向后,发现竞争对手已经重重包围,如何才能绕过专利壁垒?

产品历经重重困难终于上市,却被竞争对手迅速模仿,前期投入眼看着就要打水漂。如何通过专利布局保持自身的先手优势?



知识产权突围创新困局

传统车企在战略规划时,多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即研发人员充分评估自身的研发基础,向公司申报研发项目,公司综合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后直接进行研发。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车企下大力气研发成功了一款产品,但是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产品上市后反向平平,投入产出比低。

事实上,一家公司如何迅速有效地把研发的努力转化成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卓越的技术整合能力是达成研发生产力和速度,以及创造卓越产品的关键。

以知识产权作为分析基础的技术整合是用来选择并界定、运用在新产品、流程或服务所需技术的途径。事实上,拥有强大无比的研发实力依旧是无比重要的。但如果车企选择的技术事先没有进行知识产权技术分析和风险评估,最终的产品可能难以制造,迟迟无法上市,无法在智能汽车火热的蓝海市场中取得先手。有效的知识产权技术分析从研发方案最初的阶段开始,就能够提供一张路径图给所有的设计、工程和制造活动的相关人员,并且达到研究领域与制造和产品应用领域之间的平衡。

知识产权技术分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并且更具挑战性。车企可以选择的研发项目急剧增加,例如化学、电子和材料科学的进步,意味着许多功能的技术基础正在迅速改变,并且无从预期,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将以公开换保护,从侧面反映出技术路线的改变,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启示从而完成技术改进。例如,巡航控制系统从最初的固定速度跟车的定速巡航CCC,发展到可以当车速超过40km/h时根据前车自动调节车速的自适应巡航ACC,再到现下火热的智慧巡航,即ACC & Stop go集成,既可以在0-40km/h交通较为拥堵的环境下自动跟车,也可以在超过40km/h的简单路况下自动跟车,巡航功能的系统集成大大简化了驾驶操作,提升驾驶的安全性,市场潜力巨大。这种技术方案的转变可以从相关企业的专利中得出。

同时,新的技术来源也不断增加。实际技术获取时,不仅仅应该考虑消耗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还应该看重时间成本。自主研发可以确保企业自身深刻地理解在研技术,用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确保产品的顺利上市,但是不可否认,自主研发需要的资金和时间是巨大的,更严重的是企业有可能因为研发周期过长而失去市场先机。对于车企而言,采购无疑是转嫁知识产权风险的一种手段。车企通过向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采购零件甚至是系统功能,能够确保产品在最短时间上市,同时规避自身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此外,车企还能够选择通过并购或者行业联盟等方式获得技术许可。在高速发展地智能汽车领域,如何选择一种资金和时间最优化的技术获取方式将是所有入局企业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简而言之,在智能汽车的研发之初,车企需要全方位了解目前的市场、产品、能力和技术现状,确保对智能汽车相关技术全景的详细了解;随时关注替代性技术的出现,始终以降低成本为研发的首要目标,确保自己的产品不会被低价竞争挤垮;关注新技术新市场,在蓝海中发现自身的市场机会;通过持续的技术跟踪,实现创新常态化。



智能汽车之路:互联网+知识产权

2015年,全球汽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智能汽车的研发、新能源车的普及推广、电商平台对传统4S店的冲击以及汽车资源的共享,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互联网+知识产权被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

研发之初,车企通过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方式了解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从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商业化潜力巨大的技术方向。技术获取时,无论是自主研发、技术并购,亦或是采购或企业联盟,车企都希望能在最短时间内研发上市并且与竞争对手形成知识产权制衡,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产品上市后,知识产权能够狙击竞争对手,推迟其产品的上市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产品不被快速模仿。

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汽车行业,在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助力之下,必将再次掀起创新浪潮。